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摘要 > 正文
看病可以从看手机开始 发表时间:2018-08-06 16:46:23    分享到:

     

       《中国移动医疗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》指出,2014年移动医疗交易规模占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的26%,并将在2017年超过PC端在线医疗达到55%;从用户规模上来看,2014年移动医疗用户达7.2亿人次,2017年这一规模将达到8.6亿人次。

        足不出户,就可以咨询千里之外的医生,并完成病情诊断;随时随地,记录、测量自己所有的健康指标,并获得专业的分析;生病之前,移动设备就可以向你发出预警,告诉你该如何应对……

        这些美好图景,正鼓舞着移动技术加速闯进医疗健康领域。《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》显示,目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,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超过30亿,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.3亿元。虽然乱花渐欲迷人眼,丰满的“移动医疗梦”面前,现实依然很骨感。

      论角色:颠覆还是互为补充

        移动医疗正在经历“井喷”式发展:从春雨医生到丁香园,再到微医等手机应用;从阿里巴巴到银联,再到中国平安等企业巨头……在春雨移动健康CEO张锐看来,“医疗的大航海时代”已经来临。

        与其说这一时代突然降临,不如说它经过了长期的积累。移动医疗实际上是医疗互联网化的一部分,其“前身”包括医疗信息化以及PC端在线医疗。易观智库医疗健康行业分析师林文斌认为,近几年国内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,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是移动医疗应运而生的基础。

       易观智库2月底发布的《中国移动医疗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》指出,2014年移动医疗交易规模占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的26%,并将在2017年超过PC端在线医疗达到55%;从用户规模上来看,2014年移动医疗用户达7.2亿人次,2017年这一规模将达到8.6亿人次。

        现在,借助移动医疗交流平台,人们可以随时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进行交流并征求诊疗建议;在一些医院,患者无需排队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挂号、缴费并查看检验报告;利用可穿戴设备,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记录自己的血糖、血压等身体指标。

        提到未来移动医疗的角色,马云曾豪迈宣称“30年以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,让药厂消失”。这一论断虽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争议,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质疑移动医疗的辉煌前景。

        北大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认为,未来移动医疗将是线下医疗的补充。“看病和看电影一样,线上无法取代线下,但是订票、缴费等外围环节完全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实现,而且其中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”。

        张锐则认为移动医疗的颠覆“尺度”不止于此,他曾提出,移动医疗将实现“医疗去中心化”,大型的综合性医院会变成急重症处理中心、疑难症处理中心、大型手术中心和医学科研中心,其他的大量职能会被剥离。

       难整合:线上线下各自为战

       一边是令人垂涎的梦想,另一边却是让人头痛的现实难题。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,线上与线下似乎都在孤军奋战。

        线上企业凭借移动技术搭建了移动医疗平台,并吃力地争夺着医生、公立医院等线下资源;在依旧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,移动医疗的发展又是另一番模样。

       刘帆介绍,除了实现让患者在手机上挂号、缴费、查询检验报告外,北大人民医院还运用移动医疗技术方便了医护人员的诊疗工作。比如,大夫在办公室之外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了解病人的信息、安排床位、查看检验记录、进行记录等。

       但是医院的移动医疗做得再好,也只是一个信息孤岛。林文斌指出,医院在进行医疗信息化时,每个医院的信息化系统都不统一,造成相互之间信息不通、各自为营,所以医院的移动医疗发展也有这种“后遗症”。

       在刘帆看来,现在线上的移动医疗企业和线下的医院各自掌握着各自的资源,医院从线下往线上做,劣势是它只有一家医院的资源,而线上那些厂商,拼命往线下做,却很难把自己的平台连接到医院来,因为医院不愿意对它开放。

       这与中国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关。林文彬分析,一方面医院占据丰富的医疗资源,它们对于向移动医疗企业开放这些资源并不积极;另一方面,从监管的角度来看,中国的医疗监管机构没有持很开放的态度,医院在与移动医疗厂商合作方面自主权并不强。这种情况势必造成线上与线下移动医疗发展的割裂。

       尽管这样,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。“未来线上移动医疗的发展一定要依托于线下的医疗资源。但是二者会不会快速地匹配上,要看国家政策上的导向。”林文斌说。

       刘帆也认为,未来的医院一定会与线上资源融合,像网店和实体店一样实现线上、线下互补。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合,刘帆给出了不同的观点:“我认为一定是商业模式来推动的。”

    好迷茫:商业模式仍不成熟

      医者不能自医。移动医疗戳中了患者就医的痛点,却仍未治愈自身的痛点——商业模式。

       现在很多移动医疗APP仍处于烧钱状态。以医患在线咨询平台春雨医生为例,患者可以免费向医生提问,医生回答患者的提问后可以从春雨医生获得报酬。虽然春雨医生设立了患者付费标准,但是有统计显示,免费享受服务的人群依然占据绝对主流。这种烧钱模式主要靠融资来维持。

        “靠风投往前走,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,因为它不会长久。最终还是要去赚钱的。”刘帆说。但是怎么赚钱?赚谁的钱?刘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在美国,有一种专门为哮喘病人开发的移动医疗应用,能够记录病人的用药间隔和用药量。这种移动医疗应用由医生为患者提供,并最终由保险公司买单。其背后的逻辑是美国的医生按诊疗质量来收费,而这种移动医疗应用恰恰可以证明医生的诊疗效果,所以医生愿意将其提供给患者,并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。但是显然这种模式在中国是水土不服的。

        林文斌分析,移动医疗可能的付费主体包括患者、医生、医院、制药企业或药店、保险公司等。但是在中国,医生、公立医院(尤其是三甲医院)是移动医疗企业争夺的资源,不可能付费;患者按说应该为享受到的移动医疗付费,但是他们往往会把互联网与免费联想起来,付费意愿并不强烈;由其他主体付费的模式仍在探索,远未成熟。

       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,现在谈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可能还为时过早,因为移动医疗甚至还没有吸引来足够多的用户,没有建立起患者和医生对在线医疗的信任,没有培养起患者在线医疗的习惯。“目前来看并没有特别好的商业模式,但是它肯定是有商业价值的。”葛甲说。

       也许,会有一个哥伦布,在“医疗的大航海时代”找到最佳航海路线。

 

 

 

(2015年03月05日     09:两会特别策划     稿件来源:科技日报)